TOP榜写作榜手机小说

最近更新新书入库全部小说

起舞中文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 “明明德”就是“致良知”

“明明德”就是“致良知”

“明明德”就是“致良知”

原文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华杉详解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这句话出自朱熹对《大学章句》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明德”的注解: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明德,是人天生就有的,心体空灵而不为外物所惑,所有的道理都在里面,应对万事万物也以此为本原。但是,每个人的天分气禀有差别,又被自己的欲望蒙蔽,所以那明德有时候就浑浊了。但是,其本体之明,却从未改变。所以,学习的关键是不断地“明明德”,不断地擦亮自己的明德,让它恢复本来之明。

朱熹这段解释,可以说和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没有任何区别,明德就是良知,良知良能,良知具众理,良能应万事。明德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就是良知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要明明德,就是要致良知。所以,理学和心学之间,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心学是理学的美妙舞蹈,而离开了理学,心学根本无法讨论。因为心学就是讨论理学,就是“理学学”。

王阳明又据此说:“心外无理,心外无事。”没有心外之理,也没有心外之事。

原文

或问:“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此语如何?”

曰:“心即性,性即理。下一‘与’字,恐未免为二。此在学者善观之。”

华杉详解

有同学问:“朱熹老师说:‘人之所以要学习,就是要学习心与理罢了。’这话对吗?”

王阳明回答说:“心就是性,性就是理,‘心与理’,中间加一个‘与’字,就难免把心理分为两件事了,这一点,为学者一定要善加体会。”

关于心、性、理,钱穆说:“讲理学最忌讳就是搬弄几个性理上的字眼。”王阳明也说:“天下之大乱,由虚文胜而实理衰。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天下靡然争务修饰文辞以求知于世,而不复知有敦本尚实,返朴还淳之行。”

儒家不是哲学,而是行动,是德行之学。什么心啊,性啊,理啊,气啊,命啊,这些孔子都不讲。子贡说:“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孔子不讲复杂的,不讲哲学的,也不讲创世,不讲来世,不讲鬼神……总之,不讲“没用的”。所以有西哲说儒家是“善良的实用主义”,而不是哲学。我觉得这个评价有一定道理,孔子本来就不讲哲学。

什么时候开始讲哲学了呢?主要是从宋儒,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开始的。我认为原因是面临佛教的竞争,因为佛教解释了世界怎么来的,也提供了人死后去哪里的答案。这些问题,对于孔子来说都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不知”,而佛教却全都给了答案,于是人就都往佛教那儿跑。所以儒家也开始就这些问题给出解答。

到了王阳明,又翻过来,叫你不要拘泥于文字概念的纠缠。但是,他也拦不住他的学生要跟他纠缠。下面又来了。

原文

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

先生曰:“恶人之心,失其本体。”

华杉详解

有同学问:“既然每个人都有这颗心,而心就是理,那为什么有的人做善事,有的人做坏事呢?”

这就是在文字上纠缠了。

王阳明回答说:“因为恶人之心,失去了它的本体。”

这失其本体,应该是本体为私欲所蔽吧。本体就是良知,人皆有之,所以本体还在。

喜欢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请大家收藏:(www.75zw.com)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起舞中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最新章节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全文阅读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txt下载 - 华杉的全部小说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起舞中文

猜你喜欢: 遮天轮回乐园吞噬星空全职法师大奉打更人我喜欢你的信息素斗破苍穹寂寞少妇的诱惑万族之劫诡秘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