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榜写作榜手机小说

最近更新新书入库全部小说

起舞中文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 道的表里精粗,远近旁类

道的表里精粗,远近旁类

道的表里精粗,远近旁类

原文

问道之精粗。

先生曰:“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如这一间房,人初进来,只见一个大规模如此。处久,便柱壁之类,一一看得明白。再久,如柱上有些文藻,细细都看出来。然只是一间房。”

华杉详解

陆澄问的道之精粗,还是在问《大学》中朱熹讲的格物致知: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我们读古书,那做注疏的老师在解读后常常会加一句:“其义理精粗,学者亦熟玩焉。”这其中的表里精粗,表面的,里面的,粗略的,精细的,你要“熟玩”,反复琢磨,把它理解通透。

王阳明回答说:“道本身没有什么精粗,是人之所见有精粗。比如这间房,你走进来,就看见个‘粗’,一个大概规模。在这房间里待得久了,便看见柱子、墙壁,一一看得明白。再久,柱上有些花纹都看出来了,越看越精细,但是这间房,还是这间房。就像那道,还是一个道。”

我认为,朱熹老师说表里精粗,是提醒你,你看到的可能只是表,而不是里,只是粗,而不是精。就像一本书,我们每年读一遍,体会都会不同,所以重要的书一定要反复读。用“物来心照”来说,那书也是一物,而你的心之明镜每年都不一样,善于学习的人,总是越磨越明,所以每年都能在同一本书上照出更多东西。你懂得有精粗,就警醒还有自己没看到的“里”和“精”,就会像乔布斯说的“stay foolish”,不把自己当聪明人,而是把自己当傻子,不把自己当知道,而是把自己当不知道。所谓“小人知之,所以不知。圣人不知,所以能知”。就像王阳明说那间屋子,小人进去一看:我知道了!他知道的只是粗,但是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就不往下研究了,所以他永远进入不了精。圣人懂得,这屋子里的东西,他永远不可能都知道,只能无限趋近,所以他就会精益求精。

我们回顾一下《传习录》开篇,徐爱说,王阳明反对他做记录:

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守为成训,他日误己误人,某之罪过可复追赎乎?

圣贤教人,都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就像中医用药,是辨证施治,一人一方,酌情考虑病人体质的虚实、病理的阴阳内外,来随时加减药方和药量。要旨在于去病,并没有确定的说法。如果你拘泥于一个方子,把它守为成训,传扬下去,他日就将误己误人。

王阳明跟陆澄说道没有精粗,那是他在那一天、那一刻,根据陆澄当时的“病情”,随手给他下的一味药。你如果认为朱熹老师说“道有表里精粗”错了,王老师说“道没有精粗,人之所见才有精粗”是对的,或者你认为朱老师对,王老师错,这对错有何意义?如果你以为自己得了一个标准答案“道无精粗”,那又跑偏了。王老师可不负责,他这味药是当天给陆澄吃的,明天说不定给陆澄还改方子呢,每天都不一样,谁让你偷来瞎吃?

我的体会是,道不仅有表里精粗,还有远近旁类。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看一个问题,你要在空间上看到表里精粗,明察秋毫。还要看得远,在时间轴上能看到前后几步。你还要从这间屋子看到别的屋子,能把这个道理和别的道理联系起来,触类旁通。物来心照,你的心之明镜,要够明亮,还得够宽大,还有后视镜,后视镜上还要加凸面镜扫除盲区。

喜欢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请大家收藏:(www.75zw.com)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起舞中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最新章节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全文阅读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txt下载 - 华杉的全部小说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起舞中文

猜你喜欢: 遮天轮回乐园吞噬星空全职法师大奉打更人我喜欢你的信息素斗破苍穹寂寞少妇的诱惑万族之劫诡秘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