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榜写作榜手机小说

最近更新新书入库全部小说

起舞中文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 学习,不但要用心,还要践行

学习,不但要用心,还要践行

学习,不但要用心,还要践行

原文

子仁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先儒以学为‘效先觉之所为’,如何?”

先生曰:“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则自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自下许多问辨思索、存省克治工夫,然不过欲去此心之人欲,存吾心之天理耳。若曰‘效先觉之所为’,则只说得学中一件事,亦似专求诸外了。‘时习’者‘坐如尸’,非专习坐也,坐时习此心也;‘立如斋’,非专习立也,立时习此心也。‘说’是‘理义之说我心’之‘说’。人心本自说理义,如目本说色、耳本说声,惟为人欲所蔽所累,始有不说。今人欲日去,则理义日洽浃,安得不说?”

华杉详解

子仁问《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熹说,学习是后知后觉者效法先知先学者的过程。老师,您认为呢?”

学习,当然是跟老师学,读书、拜师、交友,交良师益友,这是学习的大道,就像弟子们跟王阳明老师学习一样。王阳明老师是先知先觉,弟子们是后知后觉。在《四书章句集注》里面,朱熹注解说:

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心中喜悦,其进自不能已矣。

朱熹又引用谢良佐的解:

谢氏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坐如尸,坐时习也;立如斋,立时习也。”

子仁所问和王阳明所答,针对的都是朱熹这一段注解。

朱熹说,学习就是仿效,就是模仿,后觉模仿先觉,学习的最高成果是什么呢?是明善而复其初,回到初心,这和王阳明说的致良知其实一样。

习,为什么是鸟数飞呢?要回到《说文解字》。习,繁体是“習”,上面是一个羽毛的羽,小鸟跟爸爸妈妈学习飞行,先是模仿,然后反复练习,终于飞起来了!这是知行合一,不亦悦乎!太高兴了!学到了,用上了,飞起来了,这才“不亦悦乎”。

所以,不管你是学义理之学,还是学技能之学,总之是在“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用上了,得道了,才能体会到那种“不亦悦乎”。

王阳明回答子仁说:“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只要专注于去人欲、存天理,那自然就能证悟先觉者之道。推究考证古人的遗训,学问思辨、存养省察克制的功夫,也不过是要去除心中的私欲,存养心中的天理罢了。如果说‘仿效先觉的行为’,那只是说了学习的其中一件事,而且也是向外求索。谢良佐说‘坐如尸,立如斋’,尸,不是尸体,是在祭祀的时候,扮演祖先坐在受祭的位置上的人,直挺挺地端坐着。坐要像受祭的尸一样,站要像斋戒的人一样。坐如尸,不是在练习坐,是在修习自己的本心;立如斋,不是在练习站,也是在修习自己的本心。悦,是天理道义愉悦我心的悦。人的心本来就会对天理道义感到愉悦,就像眼睛本来就会喜好美色,耳朵本来就会喜好美声一样,只是为私欲所遮蔽牵累,才有不悦。如果私欲日益去除,天理道义日渐滋养,怎么会不愉悦呢?”

综合几位老师的讲解,就是一部“学习学”:

学习首先是模仿,照着老师教的去做。就像学拳一样,先要把动作模仿出来,才能慢慢体会到为什么。知行合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学习,要用手脚去学,不能只用心去学。用心学,替代不了用手脚学,一定是用肌肤去触碰,有肌肉记忆,有现场、现物、现实,才能知行合一。如果没有现场、现物、现实,那心就悬在半空,就算你坐如尸、立如斋,想修习自己的本心,也找不到本心在修习什么。义理之学也是日用常行之学,应事接物待人也要在日用常行中学习。

所有这些,你都有了相当的积累,有了相当的成就,才能体会到王阳明说的去人欲、存天理,去修习自己的本心,开始做减法。回到初心的心,跟出发前的初心不是一回事,因为它已历经沧海桑田,曾经沧海再为水,百战归来再读书。

王阳明的说法,是针对上根器的人说,或者说是针对当天当时的子仁说的。朱熹的解,是针对下根器的人说,或者是跟大家说。

喜欢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请大家收藏:(www.75zw.com)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起舞中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最新章节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全文阅读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txt下载 - 华杉的全部小说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起舞中文

猜你喜欢: 遮天轮回乐园吞噬星空全职法师大奉打更人我喜欢你的信息素斗破苍穹寂寞少妇的诱惑万族之劫诡秘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