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榜写作榜手机小说

最近更新新书入库全部小说

起舞中文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 无我,则连通天地

无我,则连通天地

无我,则连通天地

原文

来书云:“上蔡尝问‘天下何思何虑’,伊川云:‘有此理,只是发得太早。’在学者工夫,固是‘必有事焉而勿忘’,然亦须识得‘何思何虑’底气象,一并看为是。若不识得这气象,便有正与助长之病;若认得‘何思何虑’,而忘‘必有事焉’工夫,恐人堕于无也。须是不滞于有,不堕于无,然乎否也?”

所论亦相去不远矣,只是契悟未尽。上蔡之问,与伊川之答,亦只是上蔡、伊川之意,与孔子《系辞》原旨稍有不同。《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一个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故曰:“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云“殊途”,云“百虑”,则岂谓无思无虑邪?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天理只是一个,更有何可思虑得?天理原自寂然不动,原自感而遂通。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来体用而已,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故明道云:“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若以私意去安排思索便是“用智自私”矣。“何思何虑”正是工夫。在圣人分上,便是自然的:在学者分上,便是勉然的。伊川却是把作效验看了,所以有“发得太早”之说。既而云“却好用功”,则已自觉其前言之有未尽矣。濂溪主静之论亦是此意。今道通之言,虽已不为无见,然亦未免尚有两事也。

华杉详解

上蔡,就是谢良佐,从程颢、程颐学,与游酢、吕大临、杨时号称“程门四先生”。他是河南上蔡人,所以尊称他为上蔡。

伊川,是程颐的别号。颐字正叔,宅于河南嵩县东北耙耧山下,地处伊川,故称伊川先生。

后面还有一个濂溪,是濂溪先生周敦颐。

道通来信说:

谢良佐曾经问程颐老师:“天下何思何虑?”天下有什么事需要思虑的呢?

程颐回答说:“是有这个道理。不过对于你来说,发这个感慨,还太早了一点。”做学问的功夫,一是“必有事焉”“勿忘勿助”。同时,又要有“何思何虑”的境界。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行。如果没有何思何虑的境界,只晓得必有事焉,勿忘勿助,反而会落入拔苗助长的毛病。如果明白何思何虑,却忘记了必有事焉的功夫,恐怕又落入虚无。必须既不滞留于有,也不堕落于无。老师看这样理解对吗?

谢良佐所问,一是出于《易经》,二是出于《孟子》。

《易经·系辞》:“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教你别想太多。

《孟子》讲如何养浩然之气:“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必有事焉:事,张居正说就是用功;正,是预期其效,老是在问结果。必有事焉而勿正,朱熹解说:“养气者,必以集义为事,而勿预期其效。”

心勿忘,勿助长也。

时时刻刻都不要忘了自己要做什么,每时、每刻、每事,都只管照既定方针原则去做。但是,切不可躁进求速,使得本来光明正大之体,反遭矫揉扭曲之害。在每件事上,都不要忘了基本原则和既定方针,则浩然之气有所养。不要去违背规律帮助它生长,则浩然之气不会受伤害。

不要学那拔苗助长的宋人。他担心禾苗不长,就去一棵棵把苗子拔高一些,拔得腰酸背痛,十分疲倦地回家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赶紧去看,禾苗都枯槁了。

勿忘勿助,是别忘了时时刻刻下功夫,但是又不要拔苗助长。怎样才能做到勿忘勿助呢?因为必有事焉而勿正,时刻在用功,但并不预期其效验,不纠结怎么还没效果,简单来说,就是只问耕耘、不求回报的意思。在管理学上,我把这叫作不要结果导向,要因果导向。很多公司的管理,都是结果导向,似乎结果导向才是“正义”的,这就无法诚意正心,总是拔苗助长,甚至用智自私。

王阳明回信说:

你的说法也相差不远,只是还没有彻底领悟。谢良佐的问题和程颐的回答,也只是他二人自己的意思,和孔子解《易经》的原旨稍有不同。《易经》上说何思何虑,是讲所思所虑只是一个天理,除却天理,没有别的什么思,什么虑,并不是说无思无虑。所以说:“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既然说了殊途,说了百虑,那就不是无思无虑,而是千思百虑。

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只有一个,还有什么别的可以思虑的吗?天理本来是寂然不动,本来是一感就通。学者用功,虽然千思万虑,也只是复他本来的体用而已。如果以自己的私意去安排思索,那就是为私欲而耍小聪明了。

“何思何虑”,这是学者要下功夫的地方,是入手处,不是效验,不是后来的境界。只是对于圣人来说,这功夫是自然而然的;对于学者来说,这功夫是勉然的,是自己勉力去做的。从一开始,就要“何思何虑”。程颐说“发得太早”,意思是谢良佐还没有到达何思何虑的境界,这就已经把何思何虑当效验了,当目的地,而不是当入口了。他既然说“发得太早”,后来也说“这正是所要下的功夫”,可见他也觉得前面的话没把意思说清楚。濂溪先生周敦颐有“主静”之说,也是这个意思。

今天你这些说法,虽然也有些见识,但未免还是把功夫和本体看成了两件事。

王阳明这一番宏论,把何思何虑说清楚了。遇到一件事情,如果我们考虑如何处理对自己有利,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那就是“用智自私”,是小聪明。如果能无我,能何思何虑,只体认天理,循着天理,只考虑如何达到天理的目的、社会的目的,就是大智慧。

所以孔子说:“智者无惑,仁者无忧。”无忧无虑无惑,都是因为无我。

人心是一个小宇宙,天地是一个大宇宙,放空自己的私,只循着天理,小宇宙就不和大宇宙博弈了,小宇宙就和大宇宙连通了,就天人合一了,就活在他人想象之外了。

无我,则有天地。

喜欢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请大家收藏:(www.75zw.com)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起舞中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最新章节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全文阅读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txt下载 - 华杉的全部小说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起舞中文

猜你喜欢: 遮天轮回乐园吞噬星空全职法师大奉打更人我喜欢你的信息素斗破苍穹寂寞少妇的诱惑万族之劫诡秘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