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榜写作榜手机小说

最近更新新书入库全部小说

起舞中文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 良知不滞留于见闻,也不离开见闻

良知不滞留于见闻,也不离开见闻

良知不滞留于见闻,也不离开见闻

原文

答欧阳崇一

崇一来书云:“师云:‘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之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窃意良知虽不由见闻而有,然学者之知,未尝不由见闻而发。滞于见闻固非,而见闻亦良知之用也。今曰‘落在第二义’,恐为专以见闻为学者而言,若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似亦知行合一之功矣。如何?”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孔子云:“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今云专求之见闻之末,则是失却头脑,而已落在第二义矣。近时同志中,盖已莫不知有致良知之说,然其功夫尚多鹘突者,正是欠此一问。

大抵学问功夫只要主意头脑是当。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则凡多闻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盖日用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发用流行。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故只是一事。若曰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则语意之间未免为二。此与专求之见闻之末者虽稍不同,其为未得精一之旨,则一而已。“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既云“择”,又云“识”,其良知亦未尝不行于其间,但其用意乃专在多闻多见上去择、识,则已失却头脑矣。崇一于此等处见得当已分晓,今日之问,正为发明此学,于同志中极有益,但语意未莹,则毫厘千里,亦不容不精察之也。

华杉详解

欧阳德,字崇一,号南野,江西泰和人,王阳明弟子,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欧阳德来信问:

先生教导我们说,德性的良知不是靠看得多听得多得来的,如果说听得多,然后选择好的来听从;见得多,然后从中加以认识到,那时专求见闻之末,已经落在次一等的层次了。但是,我觉得良知虽然不是从见闻中来,然而学者的见闻未尝不是从见闻中产生的,现在说见闻落在次一等的层次,恐怕是针对专门将见闻当学问的人而言的吧?如果他以致良知为目的在见闻中探索,应该也是知行合一的功夫吧?

王阳明回信说:

你问了一个好问题!

良知并非是由于见闻而产生的,但是,所见所闻,无非都是良知运用之处。因此,良知不滞留于见闻,也不离开见闻。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我没有啊!”良知之外,就没有什么其他的知。所以这致良知,是学问的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的第一义。如果专在见闻末节上追求,就失去了头脑,已经落入次一等了。最近同学们都知道了有致良知之说,但是功夫还有许多糊涂的地方,就差你这么一问。

大体而言,学问功夫主要在于把握宗旨,把握主意头脑。如果把致良知作为为学的宗旨,那么多见多闻也无非是致良知的功夫。日常生活中,见识应酬何其繁多,千头万绪,也无非是良知的发用流行。除了见闻、应事、接物、待人,也没有别的什么致良知运用的地方,所以只是这一件事。

如果说良知要在见闻上探求,这语意之间,又分成两截了。这样说,虽然和那些不懂得致良知,专求见多闻广的末流人士稍有不同,但在没有得到惟精惟一的宗旨上是一样的。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既然说“择”,又说“识”,就是以良知来“择”,来“识”,良知的运用也未尝不在其间了。只是其用意专在多闻多见上去择、识,就已经失去头脑了。你在这些问题上应该说已经明白,今日一问,正是为了阐明致良知的学问,对同学们极有教益,只是因为语意还不够通透,便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不能不审慎体察。

王阳明这里引用孔子的话,并且似乎直接批评在所闻所见上去择、识,“则已失却头脑矣”。这个批评挺严重的。我们把他引用的这两段孔子的话复习一下。

第一句,关于孔子说的“我有知乎哉?无知也。”

《论语》原文:

子曰:“吾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扣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说:“别人拿问题来问我,他的问题,我都知道答案吗?我也不知道。他来问我的时候,我脑子里是一片空白,我只是就着那问题拆解来反问他,几个回合,就‘竭焉’了,他自己就把答案说出来了。”这是孔子的教学法,不是直接回答学生问题,而是就那问题反问他,一步一步推进,让他自己找到答案。

所以王阳明说,良知之外别无知矣。孔子用良知良能,引导提问者自己分析,运用自己的良知找到答案。

第二句,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原文: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孔子说:“大概有并不知道而妄自造作就敢写书的吧!我没有这毛病。我呢,一是多听多闻,选择好的来采信依从。多见多识,识,记忆,认识,识别,全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级的知了。”

这里分了见和闻。孔子修《春秋》,把历史资料分了三个等级:有见,有闻,有传闻。有见三世,有闻四世,有传闻五世;所见六十一年,所闻八十五年,所传闻九十六年。

孔子说他是次一级的知,是比什么次一级呢?这是讲他著《春秋》,写历史。亲身经历,亲眼所见,那是上一级的知。听人家讲的,就是次一级。听人讲还分好多级,有当事人讲的,有不同的当事人讲的,有采访到当事人的儿子孙子转述的,等等。你多见多闻,搜集尽量多的历史资料,不同人的不同说法,进行比对,从里面挑选、识别、判断出你认为可信的叙述和合理的解释。

所以孔子这段话是讲他怎么著《春秋》,写历史,和良知说没有关系。

孔子也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见识一定要广博,但又一定要聚焦,惟精惟一,这没法说清,只有自己去把握。我的体会,关键还是志向,人一旦志有定向,做什么都清楚,边界清楚,就能在一条路、一个范围内反复用力,致良知,致良能。

喜欢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请大家收藏:(www.75zw.com)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起舞中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最新章节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全文阅读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txt下载 - 华杉的全部小说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起舞中文

猜你喜欢: 遮天轮回乐园吞噬星空全职法师大奉打更人我喜欢你的信息素斗破苍穹寂寞少妇的诱惑万族之劫诡秘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