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榜写作榜手机小说

最近更新新书入库全部小说

起舞中文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 从“我不该那么做”到“我不该那么想”

从“我不该那么做”到“我不该那么想”

从“我不该那么做”到“我不该那么想”

原文

问知行合一。

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华杉详解

有人向先生请教知行合一。

先生说:“这就必须理解我的立言宗旨。今天的人,因为把知和行分成两件,所以当有一念发动的时候,这个念头虽然是不善的,但还没有去做这坏事,就不去禁止它。我今天说知行合一,就是要让大家晓得,念头发动的时候,就是已经行了。念头发动之处有不善,就要把这不善克制掉,必须彻头彻尾地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这就是我立言的宗旨。”

从反省“我不该那么做”,到反省“我不该那么想”,这是知行合一的自省精神。曾子日三省吾身,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王阳明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每天反省今天自己都动过些什么不善的念头。

原文

“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圣人本体明白,故事事知个天理所在,便去尽个天理。不是本体明后,却于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来也。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不胜其烦,圣人须是本体明了,亦何缘能尽知得?但不必知的,圣人自不消求知;其所当知的,圣人自能问人,如‘子入太庙,每事问’之类。先儒谓‘虽知亦问,敬谨之至’,此说不可通。圣人于礼乐名物不必尽知,然他知得一个天理,便自有许多节文度数出来。不知能问,亦即是天理节文所在。”

华杉详解

“圣人无所不知的,只是知道天理;圣人无所不能的,也只是能个天理。圣人的心,本体明白,所以事事都知道有个天理所在,就去尽个天理。但并不是本体明白之后,就于天下事都知道,都会做。天下事物,比如各种具体事物、规矩章程、草木鸟兽,不胜其烦,就算圣人心体再明白,又怎么能都知道呢?不需要知道的,圣人自然不消去求知;需要知道的,圣人自然会去问别人。”

比如孔子去鲁国祭祀周公的太庙,每样东西、每件事都要问。有人就嘲笑说:“谁说孔丘知礼呀?”进到太庙,啥都要问。

孔子听到了,回应说:“这就是礼。”

对这一段的解释,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里说,孔子虽然知道,却还要问,还要确认,这是恭敬谨慎之至。王阳明就说,这样讲不通。那孔子第一次进到国家太庙,对于里面的各种物件,这个叫什么,那个叫什么,做什么用的,什么规矩章程,他没有必要都知道,也不可能都知道,问就是问。他心里本体明白,自然就晓得许多的规矩章程,不知道的就问,也是规矩章程所在。孔子说:“是礼也。”问就是礼,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

问:“先生尝谓善恶只是一物。善恶两端,如冰炭相反,如何谓只一物?”

先生曰:“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故善恶只是一物。”

直因闻先生之说,则知程子所谓“善固性也,恶亦不可不谓之性”,又曰“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本非恶,但于本性上过与不及之间耳”,其说皆无可疑。

华杉详解

黄直问:“老师曾经说,善恶只是一物。这善恶两端,就像寒冰和火炭一样相反,怎么说只是一物呢?”

王阳明回答说:“至善,是心之本体。本体上稍稍过分了一些,就是恶了。不是心体上这边有一个善,那边又有一个恶来相对。所以说善恶只是一物。”

黄直听了先生此说,就理解了程颢先生说的“善固然是性,恶也不能说不是性”。又说:“善恶都是天理。说它是恶的,本来也不是恶,只是本性上稍微有过分或者不及罢了。”黄直对这些说法都没有疑问了。

王阳明在晚年,将他的思想总结为四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掀起了轩然大波的四句话,第一句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和他在这里讲的,也是儒家一贯的观念——至善者,心之本体——完全不一样。将本体从至善,改成无善无恶,怎么也对不上。所以钱穆在写《阳明学述要》时,干脆在后面单列一章《王阳明晚年思想》,把四句教列到“晚年思想”里去,没放在阳明学述要的“本体”里。

喜欢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请大家收藏:(www.75zw.com)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起舞中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最新章节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全文阅读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txt下载 - 华杉的全部小说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起舞中文

猜你喜欢: 遮天轮回乐园吞噬星空全职法师大奉打更人我喜欢你的信息素斗破苍穹寂寞少妇的诱惑万族之劫诡秘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