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榜写作榜手机小说

最近更新新书入库全部小说

起舞中文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 想太多,都是因为没有去做

想太多,都是因为没有去做

想太多,都是因为没有去做

原文

问“有所忿懥”一条。

先生曰:“忿懥几件,人心怎能无得,只是不可有所耳。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且如出外见人相斗,其不是的,我心亦怒。然虽怒,却此心廓然,不曾动些子气。如今怒人,亦得如此,方才是正。”

华杉详解

这位同学问的,是《大学》里讲“正心”一节: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王阳明回答说:“愤怒等情绪,人心中怎么会没有呢?只是不应该‘有所’,不应该把这清楚留滞在心中。多加了一分意思,就是愤怒过当,不是廓然大公之体了。所以有所忿懥,就不得其正。如果我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是物来顺应即可,不要添加一分自己的意思,便是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比如外出,看见有人打斗,看见错的一方,我也愤怒。但是虽然愤怒,心中却是公正的,不会动气,因为跟我没有直接关系,就不会过分动情绪。参照这种情况,当别人跟我有冲突时,我动怒,也是像看别人冲突一样,这就是正了。”

我的体会是,可以愤怒,但不要生气。因为一生气,就要找地方出气,就不得其正了。颜子不迁怒,就是不找别的地方出气。

原文

先生尝言:“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吾儒着相,其实不着相。”

请问。

曰:“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为个君臣、父子、夫妇着了相,便须逃避。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着父子、君臣、夫妇的相?”

华杉详解

先生曾经说:“佛家不执于相,其实着了相。我们儒家貌似执于相,其实不着相。”

同学问怎么讲。

先生说:“出家人害怕为父子所累,就抛弃父子之情;害怕被君臣关系连累,就不要君臣;害怕被夫妇关系连累,就不要夫妇。这都是为了君臣、父子、夫妇着了相,便须逃避,伦理都不要了。我们儒家呢,有个父子关系,便用‘仁’来安顿他;有个君臣关系,就用‘义’来安顿他;有个夫妇关系,就用‘别’来安顿他,何曾着了父子、君臣、夫妇的相?”

王阳明这里大概有口误,父子有亲,不是父子有仁,所谓亲亲仁人,对亲人是亲,对外人是仁,亲比仁高一级。或许还可以加上“悯”,仁者亲亲、仁人、悯物,三个级别。

儒家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父子之间的关系是“亲”,所以要易子而教,孩子交给别人教导,避免孩子不听话,自己动怒,伤了父子亲情。

君臣之间,臣待君以忠,君待臣以义,儒家的君臣关系是相互的,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夫妇之间,夫妇有别,男人女人不一样,不是一个物种,你不能相互理解的,就理解为“有别”,不要拿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对方就是了。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长幼之间,以年龄排序;朋友之间,以信用为主。

原文

黄勉叔问:“心无恶念时,此心空空荡荡的,不知亦须存个善念否?”

先生曰:“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譬如日光被云来遮蔽,云去光已复矣。若恶念既去,又要存个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灯。”

以下门人黄修易录。

华杉详解

黄修易,字勉叔,王阳明弟子,从这一条开始,往下是黄修易记录的。

黄修易问:“心中没有恶念的时候,空空荡荡的,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存一个善念呢?”

先生说:“没有恶念,就是善念,就已经是心之本体了。就像阳光被乌云遮蔽,乌云散了,阳光就恢复了。如果恶念已去,要再存一个善念,就好像在阳光下你又点一盏灯,干什么呢?”

想太多,都是因为没有去做,在那儿空想,便添出许多事来,这也是学习的普遍毛病。原文

问:“近来用功,亦颇觉妄念不生,但腔子里黑窣窣的,不知如何打得光明?”

先生曰:“初下手用功,如何腔子里便得光明?譬如奔流浊水,才贮在缸里,初然虽定,也只是昏浊的。须俟澄定既久,自然渣滓尽去,复得清来。汝只要在良知上用功,良知存久,黑窣窣自能光明矣。今便要责效,却是助长,不成功夫。”

华杉详解

黄修直问:“我近来用功,也颇有些妄念不生的感觉,但心底里黑漆漆的,不知道怎么样让它光明起来?”

先生说:“刚开始用功,怎么就做得到我心光明?比如奔流的浊水,才把它贮藏在缸里,开始的时候,虽然也定下来,但还是浑浊的。等时间长了,慢慢沉淀,自然渣滓尽去,清亮起来。你只需要在良知上下功夫,良知存养久了,那黑暗自然光明了。如今你刚开始用功,就想要效果,这就是拔苗助长,不是真正的功夫。”

修炼任何功夫,始终记住“必有事焉而勿正”和“勿忘勿助”两条。所谓格物致知,一定是在具体事情上致良知,黄修直说他“颇觉妄念不生,但腔子里黑窸窸的”,就显然没有必有事焉,不是在事上琢磨,不是在具体事物上格物致知,所以才悬空生出这许多想法来,又预期其效,着急功夫怎么还没练成,这就拔苗助长了。

原文

先生曰:“吾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却是有根本的学问,日长进一日,愈久愈觉精明。世儒教人事事物物上去寻讨,却是无根本的学问。方其壮时,虽暂能外面修饰,不见有过,老则精神衰迈,终须放倒。譬如无根之树,移栽水边,虽暂时鲜好,终久要憔悴。”

华杉详解

先生说:“我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下功夫,这是有根本的学问。一天比一天进步,时间越久,越能精进、明白。俗儒教人在事事物物上寻讨,那是没有根本的学问。当他年轻的时候,虽能暂时修饰外表,看不出有什么过错,但年老时精神衰微,就会支持不住。比如没有根的树,你把它移到水边,虽然暂时鲜好,终究要憔悴。”

有根之学,学得不多,但一天比一天精进明白。无根之学,如饥似渴到处去学,学得多了,就轰然倒塌。

喜欢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请大家收藏:(www.75zw.com)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起舞中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最新章节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全文阅读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txt下载 - 华杉的全部小说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起舞中文

猜你喜欢: 遮天轮回乐园吞噬星空全职法师大奉打更人我喜欢你的信息素斗破苍穹寂寞少妇的诱惑万族之劫诡秘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