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榜写作榜手机小说

最近更新新书入库全部小说

起舞中文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 “尊德性”与“道问学”是同一件事

“尊德性”与“道问学”是同一件事

“尊德性”与“道问学”是同一件事

原文

以方问曰:“先生之说格物,凡《中庸》之‘慎独’及‘集义’‘博约’等说,皆为格物之事?”

先生曰:“非也。格物即‘慎独’,即‘戒惧’。至于‘集义’‘博约’,工夫只一般,不是以那数件都做‘格物’底事。”

华杉详解

黄以方问:“先生所说的格物,是不是《中庸》里讲的‘慎独’,以及《孟子》说的‘集义’, 《论语》里的‘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等,都是格物的事呢?”

王阳明说:“不,格物就是慎独,就是戒惧,在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也保持戒惧,随时格正自己。至于‘集义而生’‘博我以文,约我以礼’,那只是一般的功夫,并不能说那几件都是格物的事。”

原文

以方问“尊德性”一条。

先生曰:“‘道问学’即所以“尊德性’也。晦翁言:‘子静以‘尊德性’诲人,某教人岂不是‘道问学’处多了些子?’是分‘尊德性’‘道问学’作两件。且如今讲习讨论,下许多工夫,无非只是存此心,不失其德性而已。岂有‘尊德性’只空空去尊,更不去问学,问学只是空空去问学,更与德性无关涉?如此,则不知今之所以讲习讨论者,更学何事!”

华杉详解

黄以方问“尊德性”一条。

这是《中庸》里的一句: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朱熹注解说:“尊者,恭敬奉持之意。德性者,吾所受于天之正理。道,由也。尊德性,所以存心而极乎道体之大也。道问学,所以致知而致乎道体之细也。二者修德凝道之大端也。”

德性,天命谓之性,是我们受于天的正理。道,是由的意思,就是通过什么方法,由什么路径。所以这一条是说,恭敬奉持天理,要通过多问多学。

王阳明说:“道问学,就是尊德性,这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朱熹和陆九渊鹅湖之辩,朱熹说:‘子静(陆九渊,字子静)你以尊德性来教诲人,我教人,是不是道问学的成分多一些呢?’朱熹这样说,就把尊德性和道问学分成两件事了。如今我们讲习讨论,无非是存养此心,不失其德行而已。哪有人尊德性只是空空荡荡地去尊,不问不学的道理?又哪有道问学只是空空荡荡去问去学,又和德性不相干的道理?如果这两件事分开了,那更不知道我们今天讲习讨论的到底是什么了。”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就是把自己放失的心找回来。这也是通过道问学来尊德性的意思了。我们看朱熹的原注,也是这个意思。但是一辩论起来,就难免各自偏倚到自己的立场,显得朱熹站在道问学这一边,陆九渊站在尊德性一边,其实两位老师的思想,真有那么大区别吗?

君子不辩,而要明辨。是辨析,而不是辩论。一起辨析,则一起接近真理;相互辩论,则圣贤也起胜心,相互争胜,各自跑偏,相距越远。

原文

问“致广大”二句。

曰:“‘尽精微’即所以‘致广大’也,‘道中庸’即所以‘极高明’也。盖心之本体自是广大底,人不能‘尽精微’,则便为私欲所蔽,有不胜其小者矣。故能细微曲折无所不尽,则私意不足以蔽之,自无许多障碍遮隔处,如何广大不致?”

又问:“精微还是念虑之精微,事理之精微?”

曰:“念虑之精微,即事理之精微也。”

华杉详解

接着问后两句: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王阳明说:“尽精微,所以能致广大;能行中庸之道,所以他极高明。心的本体本来就是广大的,人不能尽精微,就会被私欲蒙蔽,在一些细微之处就会失德。所以能够在细微曲折之处都穷尽精微,那么私意就不会蒙蔽心体,自然就没有了许多障碍阻隔,又怎能不广大呢?”

又问:“那精微是念虑的精微,还是事理的精微呢?”

王阳明回答说:“一回事,念虑的精微,就是事理的精微。”

喜欢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请大家收藏:(www.75zw.com)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起舞中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最新章节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全文阅读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txt下载 - 华杉的全部小说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起舞中文

猜你喜欢: 遮天轮回乐园吞噬星空全职法师大奉打更人我喜欢你的信息素斗破苍穹寂寞少妇的诱惑万族之劫诡秘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