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榜写作榜手机小说

最近更新新书入库全部小说

起舞中文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 你的学习,是不是一种玩物丧志

你的学习,是不是一种玩物丧志

你的学习,是不是一种玩物丧志

原文

来书云:“闻语学者,乃谓‘即物穷理’之说亦是玩物丧志,又取其‘厌繁就约’‘涵养本原’数说标示学者,指为晚年定论,此亦恐非。”

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为二矣。夫求理于事事物物者,如求孝之理于其亲之谓也。求孝之理于其亲,则孝之理其果在于吾之心邪?抑果在于亲之身邪?假而果在于亲之身,则亲没之后,吾心遂无孝之理欤?见孺子之入井,必有恻隐之理,是恻隐之理果在于孺子之身欤,抑在于吾心之良知欤?其或不可以从之于井欤,其或可以手而援之欤?是皆所谓理也。是果在于孺子之身欤,抑果出于吾心之良知欤?以是例之,万事万物之理莫不皆然,是可以知析心与理为二之非矣。夫析心与理而为二,此告于义外之说,孟子之所深辟也。“务外遗内,博而寡要”,吾子既已知之矣,是果何谓而然哉?谓之玩物丧志,尚犹以为不可欤?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合心与理而为一,则凡区区前之所云,与朱子晚年之论,皆可以不言而喻矣。

华杉详解

你来信说:“听说您对学生讲,朱熹‘即物穷理’的学说就是玩物丧志。然后又拿朱熹的‘厌繁就约’‘涵养本原’几封信给学生看,说这才是朱熹晚年悔悟、确定的学说,这样不太好吧!”

说即物穷理是玩物丧志,读者可能也不太好接受。不过,这倒不是王阳明的发明。前面有个典故,主角是明道先生程颢和宋朝大儒谢良佐。

谢良佐去拜程颢为师。程颢问他:你平时读什么书?谢良佐说:史书。程颢顺手从成堆的史书中抽出一本,翻开一页,问谢良佐这段讲的什么。谢良佐把程颢提到的一大段整个背了下来,一字不差。程颢再抽出一本书,从中翻一页,谢良佐仍然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之后,谢良佐恭敬地站立着,等待老师的嘉许。不料程颢冷冷地说了四个字:“玩物丧志。”谢良佐登时面红耳赤,汗如雨下。

读书求背诵,背诵之后还喜欢表演,讲话时一言不合就背诵一大段,这属于哗众取宠,玩物丧志,不是真有学问,也不是真好学。即物穷理,到处去“学习”,也是玩物丧志。王阳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今天的社会,玩物丧志的学习狂也很多,知识焦虑,天天要学“新东西”,你不知道他想干啥,他也不知道自己要干啥。读者当自问一下,你是真学习,还是玩物丧志?比如现在正在读《传习录》,是真的深信不疑,要知行合一,切实笃行,还是“好读书,不求甚解”,玩物丧志?

第二个话题,说王阳明拿朱熹的信来说是他的晚年定论,前文提到过,是指王阳明编辑了一本《朱子晚年定论》的书,收集了朱熹和朋友之间的一些通信,挑选若干和王阳明观点一致的段落,还找到了朱熹的原话。朱熹曾写道:“此是向来定本之误,今幸见得,却烦勇革。不可苟避讥笑,却误人也。”这是我的注解定本上搞错的地方,如今有幸发现了,却苦于没有勇气改正。不能只为了避免被人讥笑,就误人子弟啊!

王阳明读到朱熹这些通信,如获至宝,编辑刊印成书,广为宣传,说朱熹自己都认识到自己的书错了,只是他没有勇气改,私下和朋友通信他都承认了。

王阳明这样说朱熹,当然对朱熹不公平,也被学界诟病。《朱子晚年定论》这书流传下来,但是,断章取义的东西,并不被学界看作是朱熹的思想,而把它当成王阳明思想来学习。

至于朱熹其中有两封信中提到“厌繁就约”“涵养本原”,这本是儒者经常讲的话,当然不能因为朱熹说了一句厌繁就约,就说他否定了自己的即物穷理。所以顾东桥对王阳明有批评。

王阳明回答说:

朱熹说的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即物穷理,就是在事事物物上求定理,用我的心,在事事物物上求理,那就把心和理一分为二了。

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就好像在父母身上求孝之理。在父母身上求孝之理,那理是在我心上呢,还是在父母身上呢?假若在父母身上,那父母百年之后,我心里就没有孝之理了吗?

看到一个小孩子有危险要掉进井里去,那一定有恻隐之理。那恻隐之理,在那小孩子身上呢,还是在我心中的良知呢?我能不能为了救小孩而跳进井中呢?还是伸手把他拉上来呢?这都是理。这些理,又是在那小孩子身上呢,还是在我心中的良知呢?以此为例,万事万物的道理都是如此,这就可以知道,把心和理一分为二是不对的。把心和理一分为二,就是告子“义在心外”之说,孟子已经深刻地批评过了。“向外探求而忽视了内心,追求博学却不得要领”,你也知道这样不对,为什么还要说这样的话呢?说他是玩物丧志,难道不可以吗?

鄙人所谓的格物致知,就是在事事物物上致我心之良知,我心之良知,就是天理。致我心之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致我心之良知,就是致知;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就是格物。这就是心与理合二为一。心与理合而为一,那我的说法和朱熹的晚年定论,都不言而喻了。

喜欢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请大家收藏:(www.75zw.com)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起舞中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最新章节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全文阅读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txt下载 - 华杉的全部小说 - 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 起舞中文

猜你喜欢: 遮天轮回乐园吞噬星空全职法师大奉打更人我喜欢你的信息素斗破苍穹寂寞少妇的诱惑万族之劫诡秘之主